读创/深圳商报见习记者 张国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3月16日至3月31日。
这半个月,南山在各大榜单频频亮相、连夺桂冠。
先是百花齐放的市场主体,在国家工信部、广东省工信厅、胡润研究院等多个“百强”名单中争先上榜:2家企业入选2022年全国工信领域100个商用密码典型应用方案名单、7家企业登陆胡润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百强榜、7家企业入选2022年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在上榜数量方面,南山企业集团优势已现,各项榜单均稳居全市第一。
临近月末,在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创新百强区”榜单中,南山区连续六年蝉联榜首,再次秀了一把作为深圳、乃至珠三角创新引擎不二地位的“硬实力”。
以创新驱动为观察视角,来解读南山区半个月的大事要事,更能深刻感受南山同时面临着的风光和挑战——六次折桂之后,创新城区NO.1的南山区该如何向上突破?
三个维度,或许能给这道题提供一些解题思路。
第一个维度,是“创新强磁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区30多年来,南山区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跟随式创新,再到如今勇立潮头的原始引领式创新,在经济结构上不断迭代升级,实现精彩蝶变。
这半个月,两场重磅论坛的举办,生动演绎了南山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论断的“实景画”。
3月23日至24日,以创新药物研发、科教融合、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等为主题的6场2022西丽湖论坛平行论坛举办,标志着2022西丽湖论坛正式收官。在系列论坛中,全球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山湖之约”,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共议创新发展新动能、融合发展新趋势、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举办西丽湖论坛,正是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重要内容。继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活动以来,西丽湖论坛在全球创新资源的“磁场力”正不断增强。更开放、更融合、更未来的西丽湖论坛,正成为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足以证明上述论点:截至2022年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共集聚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55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2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部、省、市三级共同参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自立自强的西丽湖,正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3月29日,中德(深圳)经济论坛在南山举办,中德世界500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280余家优质企业现场交流,谋求合作共赢。
作为世界闻名的制造强国,德国在精密机械、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领先全球,无疑与南山打造“制造业当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谋而合。
作为深圳科技创新高地,南山聚集了梯队式的优质企业。这个辖区面积仅约185.22平方公里的行政区里,目前有超43万家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4500家,占深圳市总量超20%;上市公司数量超200家,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超1家上市公司,密度居全国区(县)第一。
同时,作为广东经济龙头,南山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基础扎实。2022年,南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2077.5亿元,同比增长6.2%。在工信部开展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名单中,南山90家企业成功入选,数量达深圳之首,占全市近1/3.
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形成了南山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支撑南山高质量发展“跑起来”。2023年,南山区将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优势,聚焦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7大未来产业,瞄准软件与信息服务、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第二个维度,是“产业新空间”。
在南山,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火热开工,在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让人耳目一新,处处体现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擂鼓催征景象。
3月以来,多个企业总部项目在南山频传阶段性进展:
小米国际总部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信息流出,除总部外还将诞生一间小米之家旗舰店,共同组成深圳湾灯塔——“小米魔方”;
深圳字节跳动后海中心项目全面冲出正负零,将打造一座集办公、娱乐、餐饮等功能一体化的超高层智慧建筑;
深圳南山中国电子科技园项目主题结构顺利封顶,作为中国电子总部南迁配套项目之一,中电嘉苑施工总承包工程涵盖住宅、商业及配套用房等……
近年来,南山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持续壮大总部经济规模,进一步发挥优秀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更多新兴产业落户南山。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加快南山区信息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助力深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除了企业总部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中,南山还有一批创新基建载体正在拔地而起。3月21日,深圳湾文化广场南馆悬云石区域地下室顶板混凝土顺利浇筑,标志着项目悬云石区域主体结构施工至正负零节点顺利达成。
该项目位于南山粤海街道,由深圳创意设计馆(北馆)和深圳科技生活馆(南馆)组成,其中北馆是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已被列为深圳市重点建设项目。其核心定位是设计与科学融合的创造力中心,秉承“全球视野、中国智慧、深圳特色”理念,将成为科技及设计融合创新的示范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高地。
在南山,高质量发展绝不仅是经济一条腿走路,而是协同绿色生态全面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南山积极探索一条城市发展、生态保护、智慧治理与艺术人文互融共生的“超级样本”之路,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多南山力量。
3月下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准备中。基于地处深圳湾畔、毗邻国际红树林中心的特殊区位考量,这座“未来之城”坚持生态优先,设计了包括中央绿轴在内的三条“候鸟通道”,使城市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引领高质量城市建设。
无独有偶,近日,蛇口大厦安全隐患综合整治暨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被纳入第二批“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并获得国家级“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奖项。项目完成后,将打造可持续发展、可复制、可向全区乃至全市推广的高层办公楼能源改造及管理新模式。
伴随着项目的逐渐落地,串联起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高新区南山园区、留仙洞总部基地、后海片区的“南山创新大道”愈发清晰,这条科技创新轴线将助力南山以产业高端化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增长科技创新之城、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南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维度,是“科研多引擎”。
3月以来,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硕果累累,六项新突破分别被《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期刊选用发表。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讲席教授俞大鹏带领的课题组联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展示量子纠错优势,向实用化可扩展通用量子计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年来,南山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方面,南山构建以鹏城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区域实验室体系,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9家诺奖科学家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
另一方面,南山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汇集了深圳半数以上的高校,“内地进步最快高校”深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悉数坐落南山,北大、清华、哈工大也选择在塘朗山脚下建设新校区;总面积近70平方公里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集聚了7家高等院校;同时,香港大学拟在深圳设立校区,已选址科教城石壁龙片区。未来,南山计划将其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智核”,兼具世界一流的大学城及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的双重功能。
如今,在南山,研究机构、高校努力突破“从0到1”重大科学问题,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逐渐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科学研究不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更要与国家需求高度融合,在理论突破后思考技术应用发展。这就意味着,科研成果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对于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南山而言,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非难事。如今,在南山已上市的200多家公司中,超过70%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它们始终站在产业的最前沿,对新技术有充分的需求,对基础理论和技术方向的把控也颇为敏锐。
有鉴于此,南山企业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甚至投资设立研究所。如腾讯与深圳大学深度合作,不仅成立专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联合研究平台,还打造了本科科创特色班,从人才和技术实现全面合作。
这种产学研用融合的案例在南山还陆续有来。3月16日,全国首家经华为认证授权的ICT学院支持中心落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探索ICT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凝练可复制的经验,向全球的华为ICT学院和全球职教界推广,为深圳乃至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南山,政府链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市场化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攻坚技术研发机构等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当前,南山区正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优势抢占产业赛道,依托鹏城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圳高新区“三大战略科技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创造策源地、科技创新辐射地。
站立在南山这块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高地,总能同时触摸到世界产业前沿和科技创新的脉动。
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一茬茬企业生根发芽,借助政策与资本的扶持开枝散叶,通过创新一次次突破瓶颈实现突破,支撑着南山经济的一步步攀登。
过去,人们从深圳湾畔的“世界之窗”了解世界;如今,深圳湾成为“中国之窗”展现中国魅力。在南山,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正推动着粤港澳“湾区之光”,进一步成为中国的科创高地。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今天,中国仍需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南山仍需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攻坚核心技术,继续成为深圳乃至中国制造业不断进阶、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样本。
审读:孙世建 蒋祝璇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